設計理念:

    作者以「神秘的海底古城」這樣的標題來吸引讀者的注意,文中一步步揭露虎井沉城的秘密。虎井沉城對大家而言確實是陌生的,卻又充滿吸引力,人們潛入海中一探究竟的行動,也是讀者期待看到的發展。從文獻和文人詩詞的紀錄,間接證實沉城的可能性,接著描述不同時期的探險隊探查,讓讀者知道澎湖海底之前可能有座古城,但卻因為各種因素無法得到明確的答案,也讓海底沉城有著更多無法獲得解答的秘密,激發人們想繼續探索的欲望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本節教學重點是讓孩子能藉由文本找出關鍵句,推論海底古城當時的功能與沉沒的原因,以及探討虎井沉城為何「神秘」?又為何成為「舉世矚目」的焦點?在討論的過程中,需根據課文內容作合理推論,先藉由師生共作掌握推論的要訣,再以個人獨思題目、小組討論之運作,讓學生能夠更深刻感受到虎井沉城過去的故事,以及現在的它因為海水衝擊而即將倒塌,該如何去行動、關心,是我們需要認真看待的課題。

教學流程:

    上節課已經將課文大意整理出來,但是,我們對神祕的虎井沉城感到好奇,想更深入了解它的種種。

教師提問:它是誰建造的?何時建造的?怎麼建造的?裡面住著什麼人?為何後來消失?為什麼沒有廣為人知?

    藉由課文文本,找出可能是問題之原因的答案。透過師生共做的方式進行推論,若學生想到任何答案,都必須透過文本的閱讀、轉換,才能夠合理推論自己所想的答案是否合理。

教師提問:從課文中找找看,為什麼虎井沉城那麼「神秘」?

1.這一課從古籍《台灣通史》就開始說明了虎井沉城的存在,往海底看,沉城若隱若現。

2.到了民國六十五年開始,才陸續有台灣人、日本人、英國人去探勘,到現在人類還沒破解它為何存在?又為何沉沒?所以很神秘。

 

3.因為澎湖虎井嶼是軍事重地,如果要潛水進去,都要經過正式的申請。

教師歸納:因為到了民國六十五年才開始探勘這至少六千年的古文明,而且又是軍事重地,至今還無法了解它的作用、主人充滿神秘感。

    經過第二階段的師生共作,學生已能確立使用文本做推測,於是在概念確認的步驟中,透過四人小組討論,運用合作小組的精神進行問題的討論。由於推論無關乎對錯,所以學生更能聚焦在閱讀文本後,詮釋自己想要表達的句子。

提問三:依據課文,為什麼虎井沉城會成為「失落的古文明」?有哪些語詞能支持虎井沉城成為「失落的古文明」的看法?

 

   

 

    學生上台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,有些小組將每個人的想法記錄下來,有的小組將所有關鍵語詞找出來,每個人再說明理由、一次次篩選。

    最後,老師設計一個由情意教育出發的問題:「本文末提到的是,石牆不斷倒塌,時間不斷流逝,為什麼專家們還是要不斷的探勘?為什麼呢?」學生兩兩討論,針對價值觀的層次探討,讓學生思考,對於人群有助益的事情,仍有許多人默默在耕耘、散播善的種子,讓社會擁有友善、正向的循環。

    最後,孩子告訴大家:「我們應該感謝這些曾經存在的古蹟,也要好好珍惜其他的古蹟,因為它告訴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,把握光陰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eacher Jill 的頭像
    Teacher Jill

    語Teacher Jill一起

    Teacher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